“耳朵经济”大有可为

庞大的内容消费需求,正在重塑知识供给端生态。近来,随着人们知识付费意识提高,以及5G、AI技术的兴起,“耳朵经济”成为消费新风口。以播客、有声书、广播剧、在线音乐为代表的音频作品凭借使用场景多元、伴随性强、去屏幕化等特点获得大批用户青睐,无论是早高峰的地铁、散步路上,还是吃饭、睡觉前,人们都可以打开喜欢的音频APP,听听故事、音乐或课程,既放松心情,又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。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2024年,我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到5.4亿人,声音经济产业市场同比增长10.2%,规模达5688.2亿元,预计2029年将突破7400亿元。

不过,各类音频平台及有声阅读APP层出不穷,诸如同质化、低俗化、版权纠纷等问题时有发生。有些用户表示部分音频平台会员权益少、付费价值难以体现,无法满足自身需求。而对于企业而言,目前即便是头部企业,在平衡内容成本和用户转化上依然存在难题,转化率低、盈利不易、市场变现问题尚未寻到最优解。可见“耳朵经济”要实现长远发展,还需好好下功夫。

“耳朵经济”的核心价值是内容驱动,用户只愿意为性价比高的好产品买单。音频企业应更注重对产品内容的投资,比如收录优秀作品、提升录制效果、合理设置价格、拓宽消费渠道,让更多好声音唤醒耳朵。以云听APP为例,通过打造“主流文化志”,推出“普通话博物馆”“乡音博物馆”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做法。还要专注细分品类,如设置功能性需求、目标人群板块,减少听众筛选成本,借助对用户大数据的精准抓取,实现音频内容精准抵达,增强听众代入感,引发共鸣。

聚焦产业端完善链条,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重视并扶持行业内小微企业,鼓励企业参与制定技术标准、行业规范,营造良好环境,促进企业有序竞争、互利共赢。企业应加强上下游内容、技术、产业合作,推动跨界融合,实现品牌、内容IP及合作产品价值升级,形成全产业生态链,更好地释放市场价值。比如喜马拉雅与多家出版机构合作,开发名人讲书、制作广播剧等各类有声内容,为用户带来高品质听觉享受。

聚焦平台端锐意创新,一方面应强化声音技术赋能,通过广告植入、付费订阅、听众赞赏、品牌合作等方式为作品商业化寻找出路,深度开发“音频+直播”“音频+电商”“音频+出行服务”等新业态,抢占新赛道,让消费者愿意为声音买单。积极探索与智能终端服务商的互动共生,加大车联网、家居家电、智能穿戴等各类场景的开发力度,提升用户体验,拓展变现渠道。另一方面,通过建立平台音频社区,加强互动式音频社交,以“用户创作、平台审核、作品传播”等方式实现流量变现、获取收益,增强用户黏性,以高质量陪伴提升用户付费的可持续性。

用户成功购买并不意味着一轮音频知识付费的终结,而是新一轮的开始,他们会评估购买体验,若感觉满意,就会形成口碑效应,带来良性循环。因此,音频企业可借助智能技术,建立多元化、垂直化、细分化的运营模式,推出音频周边产品,拓展IP衍生价值,优化传播效果,为用户创造沉浸式体验,提升用户的平台忠诚度,比如丰富儿童有声阅读市场、增加适老产品供给、创造“声音数字银行”,盘活声音资产,吸引更多消费群体,实现深度音频营销。在这个过程中,注意切实规范平台秩序,加强版权保护,消除监管盲区,正确引导音频娱乐消费。消费者也要增强甄别力,提高风险防范意识,理性消费,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