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发布报告,破解普惠金融“不可能三角”

【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谭雅文】11月8日,在“守正创新,普惠共赢——2024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暨人大老博士论坛”期间,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发布了《普惠金融中的政府与市场—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(2024)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

《报告》回顾了普惠金融十年的发展,以及普惠金融发展中信用体系建设和完善,融资担保体系、利率、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,并提出普惠金融政策目标的协调存在“不可能三角”。

“如果要提高普惠群体的信贷可得性,又要风险可控,就需要更多的资源、人力做贷前审查、贷后控制,势必推升边际成本,也就需要更高的收益。如果要降低风险,又要融资成本下降,银行金融机构只有去服务一些更优质的客户才能实现成本可覆盖,这就会降低普惠群体的信贷可得性。如果又要强调融资成本下降,又要提高普惠群体的信贷可得性,就会减少风险审查和控制的一些资源,这将导致不良率上升。”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部执行主任胡煦表示。

《报告》认为,同时实现提高普惠群体信贷可得性、降低风险和融资综合成本下降,需要信贷技术进步,例如数字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变革。

此外,《报告》还指出,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包括信用信息体系、融资担保机制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;商业机构主体则应充分焕发创新活力,发挥主导作用,探索开发既能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、又能做好普惠金融消费者能力建设的产品。

胡煦谈到,普惠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,站在新起点上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。政府的主要职能还是要完善基础设施,包括融资担保体系、信用体系,在融资担保体系中比较关键的要明确定位,发挥市场的优势。

《报告》认为,我国基本建成以政府性融资担保为主的体系,组织机构有国家融资担保基金、省级再担保机构和市级、县级融资担保机构三个层次。利用财政资金,通过优惠担保费率,撬动金融资源流向小微企业、三农等重点领域。

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强调,《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(2016-2020)》中所提出的“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”可以很好地概况政府与市场的关系,有助于共同营造健康规范的普惠金融生态。